馬尾松
陽性樹種,不耐庇蔭,喜光、喜溫。適生于年均溫13-22℃,年降水量800-1800毫米,絕對最低溫度不到-10℃。根系發達,主根明顯,有根菌。對土壤要求不嚴格,喜微酸性土壤,但怕水澇,不耐鹽堿,在石礫土、沙質土、粘土、山脊和陽坡的沖刷薄地上,以及陡峭的石山巖縫里都能生長。
產于江蘇(六合、儀征)、安徽(淮河流域、大別山以南),河南西部峽口、陜西漢水流域以南、長江中下游各省區,南達福建、泉城紅、泉城綠、廣東、臺灣北部低山及西海岸,西至四川中部大相嶺東坡,西南至貴州貴陽、畢節及云南富寧。在長江下游其垂直分布于海拔700米以下,長江中游海拔1100-1200米以下,在西部分布于海拔1500米以下。越南北部有馬尾松人工林。
喬木,高達45米,胸徑1.5米;樹皮紅褐色,下部灰褐色,裂成不規則的鱗狀塊片;枝平展或斜展,樹冠寬塔形或傘形,枝條每年生長一輪,但在廣東南部則通常生長兩輪,淡黃褐色,無白粉,稀有白粉,無毛;冬芽卵狀圓柱形或圓柱形,褐色,頂端尖,芽鱗邊緣絲狀,先端尖或成漸尖的長尖頭,微反曲。
針葉2針一束,稀3針一束,長12-20厘米,細柔,微扭曲,兩面有氣孔線,邊緣有細鋸齒;橫切面皮下層細胞單型,第一層連續排列,第二層由個別細胞斷續排列而成,樹脂道約4-8個,在背面邊生,或腹面也有2個邊生;葉鞘初呈褐色,后漸變成灰黑色,宿存。
雄球花淡紅褐色,圓柱形,彎垂,長1-1.5厘米,聚生于新枝下部苞腋,穗狀,長6-15厘米;雌球花單生或2-4個聚生于新枝近頂端,淡紫紅色,一年生小球果圓球形或卵圓形,徑約2厘米,褐色或紫褐色,上部珠鱗的鱗臍具向上直立的短刺,下部珠鱗的鱗臍平鈍無刺。
球果卵圓形或圓錐狀卵圓形,長4-7厘米,徑2.5-4厘米,有短梗,下垂,成熟前綠色,熟時栗褐色,陸續脫落;中部種鱗近矩圓狀倒卵形,或近長方形,長約3厘米;鱗盾菱形,微隆起或平,橫脊微明顯,鱗臍微凹,無刺,生于干燥環境者常具極短的刺;種子長卵圓形,長4-6毫米,連翅長2-2.7厘米;子葉5-8枚;長1.2-2.4厘米;初生葉條形,長2.5-3.6厘米,葉緣具疏生刺毛狀鋸齒。花期4-5月,球果第二年10-12月成熟。
馬尾松高大雄偉,姿態古奇,適應性強,抗風力強,耐煙塵,木材紋理細,質堅,能耐水,適宜山澗、谷中、巖際、池畔、道旁配置和山地造林。也適合在庭前、亭旁、假山之間孤植。
播種繁殖。
采種時應選15-40年生樹冠勻稱、干形通直、無病蟲害的健壯母樹。可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球果由青綠色轉為栗褐色,鱗片尚未開裂時采集。用人工加熱法使種子脫粒(出籽率3%),將采集到的種子經篩選、風選,晾干,裝入袋中,置通風干燥處貯藏。種子純度為80-95%,千粒重10.4克,每公斤純種子76000-90000粒,室內發芽率85%。馬尾松種子一般貯藏期為1年,若將干燥種子用塑料袋密封,放在0-5℃低溫下可貯藏1-2年。
育苗選擇土壤肥沃、排水好、濕潤、疏松的沙壤土、壤土作圃地。施足基肥后整地筑床,要精耕細作,打碎泥塊,平整床面。播種季節在2月上旬至3月上旬。播種前用30℃溫水浸種12-24小時。條播育苗,條距10厘米,播種溝內要鋪上一層細土。每畝用種子5公斤。種子播后要薄土覆蓋,可用焦泥灰蓋種,以仍能見到部分種子為宜,然后蓋草。播種后約20-30天左右幼苗出土。待幼苗大部分出土后,揭除蓋草。幼苗出土后40天內應特別注意保持苗床濕潤。5-7月可每月施化肥1-2次,每畝每次施硫酸銨2-5公斤。馬尾松苗太密時,可以進行間苗移栽,通常分2次,第1次移栽在5月中、下旬,第2次移栽在7月上、中旬進行。在雨后陰天或陰雨天,略帶宿土,不僅可以全部成活,幼苗生長也好。